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校友付滔滔放弃高薪回乡创业

付滔滔介绍前胡的种植方法。
  5月4日清晨,石柱县下着小雨,在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中益乡龙河村阳光组,35岁的付滔滔打着雨伞和村民们一起锄草。
  石柱县中益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龙河村的耕地曾经40%被荒废,全村劳动力不足百人。而如今的龙河村,漫山遍野种植着经济作物,村民们渐渐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像付滔滔这样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创业失败外出打工
  “像我这样曾经走出大山,谋求到大城市发展的年轻人很多,但最后回到家乡创业的人很少,要不是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要不是那一条微信,我也许就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忘掉家乡了……”付滔滔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小时候,他的父母外出打工,他是跟着婆婆爷爷长大的。
  当时的龙河村阳光组,以种植土豆、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那时,要把山货背到山下乡坝上去卖,来回要走7个多小时的山路,家里种的土豆玉米,只够一家人吃。”付滔滔说,婆婆爷爷去世后,家人几乎就再没回过老家。
  2005年,付滔滔从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编者注)畜牧兽医专业毕业。“一些家庭条件比我还艰苦的同学,希望凭借着大学文凭‘跳龙门’,在大城市找工作,安定下来。但我却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付滔滔说,他选择报考农业院校,就是希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大学毕业后,他找了一份临时工作,同时寻找着创业的机会。2007年,他和大学同学以及一个朋友,共同出资七八万元,在石柱西沱镇办起一个养鸭场。让他没想到的是,当时闹禽流感,家禽的销量一落千丈,刚办起一年的养鸭场就面临亏损,最后养鸭场只好关门。
  一条微信改变人生
  接下来的几年,为了还债,付滔滔只好来到江浙打工。去年,付滔滔当上了车间主任助理,年薪有八九万元。
  去年8月,他在中益乡龙河村微信群里,看到了村里要招“本土人才”的消息。这条微信,让付滔滔深藏在心底的奋斗目标,重新被点燃。他毅然辞去工作,回乡发展。
  以前,中益乡的土地主要以种植玉米、大米、土豆为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达到9:1,农户们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中益乡通过县农业部门邀请专家指导,结合以前小范围发展的一些经验,科学选择了以前胡、瓜蒌为主的中药材和脆红李为主的果蔬作为主导产业。
  中益乡共规划种植前胡1400多亩,其中龙河村有280亩,而付滔滔就带领村民种植了50亩。
  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为了保证前胡的生长,必须赶在腊月二十四前撒种。中益乡龙河村海拔在1100米以上,当时已经大雪飘飘。“刚撒种下去,地里就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雪了。”不过,付滔滔还是带着农户们,冒雪播撒下了前胡种子。
  “今年12月,第一年种植的前胡就要有收成了。按照中药材公司答应的收购价,每亩前胡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除去给农户的钱,还有其他的花费,今年我的纯收入有五六万元。但算起来,还没有我打工挣的多。”付滔滔说。
  “不能光看眼前的效益,到了明年,大家种植的经验也有了,积极性也有了,相信收入会大幅度提高,这也是农户们增收的希望。”付滔滔自己充满了信心,他想起在雪地里播种的场景,想起了带领村民们在田地里锄草补种的场景,他说自己播种的是“希望”。
  龙河村村委会主任李祥安介绍,过去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60岁以下的劳动力不足百人,整个村曾经40%的耕地被荒废。而如今,像付滔滔这样回乡发展的青壮年越来越多,村民们闲置的土地也被合理的利用了起来。他希望更多的“本土人才”能带动乡亲们积极种植,实现增产增收。
  (转自2018年5月8日 《重庆晨报》本文题目系编者所加 本文作者 谭遥)
西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89707次访问,全刊已有1110350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