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风雨李庄不朽旋螺
作者:◆罗 毅

  川中古迹多如牛毛,仅年深月久的庙宇道观言,怕也是数以千计,川主寺、龙王庙、圆觉洞,重名雷同者,数不胜数。至于古建筑,更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试想还有多少稀奇珍宝,深藏山中人未识呢。如宜宾的旋螺殿,明代万历年间遗存至今的宝贝,于我来说,便是偶遇。按理说,这蜀南丘陵地带,并无名胜大观,亦非要塞险地,寂寥山野之中,突兀地现出这么一座堂皇的木结构古塔,且历四百余年风雨,岿然不动安如山,着实是一个奇迹。
  立于殿前,虔诚仰视,心有戚戚焉。立马想到了山西应县那世界闻名的木塔,想到了千里川江两岸随处可见的风水塔,既为先贤卓越的精工制作点赞,也为自己才疏学浅孤陋寡闻汗颜。曾经多次来四川,竟不知道有这旋螺殿。要不是朝觐李庄,还不知这荒村僻壤之中,深藏不露这样的宝贝呢。
  宜宾素以“五粮液”琼浆闻名,假蜀南竹海风光吸睛,但近些年来,宜宾下游默默无闻的南溪李庄,因了抗战时期接纳落难学子及一众民国中央办事机构在此栖居数年的特殊经历而声名鹊起,迅速成为当下旅游“网红”。拜谒李庄,知晓了乡绅罗南陔慷慨大义,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电报,向南来的学子施与援手,进而弦歌不绝,文脉延存;清楚了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栖身月亮田苦渡煎熬的名人轶事,了解到李庄大大小小庙宇宫观、祠堂会馆、农家院落中散布的冠名中国的同济大学、营造学社、史语所、社会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徜徉古镇,思虑凭吊,听石板老街记载经年的不朽传说,闻高高风火墙苔痕苍颜不老,顿觉时光如水光阴倒流。恍惚间,就见拄着文明杖一袭灰布长衫的先生面江而立,望滔滔河水东去,恨国破家亡,虑及家国厄运,忧心如焚;就见拖着自制木屐,匆匆前行的工科学子走进庙宇,用他们的发电机,为李庄送来第一缕电灯光……呵,这是羊街,一群剪着齐眉短发、白衣黑裙的医科女生夹着书本从深巷中款款走来,一口吴侬软语,瞬间开化了闭塞川江边的千年古风……在修旧如旧的中国营造学社梁林故居,轻诵《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优美诗句,遥想当年留洋归来的天成佳偶,颠沛流离,辗转异乡,寄居李庄月亮田,在忍饥挨饿,靠变卖家当求生存的窘境下,仍不忘初心,强撑病体,痴迷于中国古建筑研究,辛苦耕耘,著书立说,撰写出中国建筑学的开山巨作《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不愧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林徽因,堪称集美颜、才华、学识、诗情于一体的女中英杰。翻阅梁氏巨著,见到书中照片有李庄板栗坳,测绘图中有旋螺殿,且有大师率弟子卢绳、罗哲文多次测量旋螺殿的文字记录,便不得不移步李庄之南石牛山,寻访这绿树丛中一方巨石上的辉煌古建了。
  旋螺殿原名文昌宫,全木斗拱结构,落成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丙申八月。殿平面呈八角形,面阔、进深均为8米;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米,屋面铺装筒瓦和小青瓦。殿内结构非同一般庙宇,四根井口柱,直贯第二层。井口柱间,木质抬梁、穿枋、角梁连接,形成梁架骨干“灯笼架”。第一层抬梁承接殿内楞木楼板,东西两梁下附梁枋,8根采步梁上立8根中层檐柱,上承檐枋,下附檐掾;檐枋上为中檐斗拱。第二层抬梁承接顶层檐柱,檐柱平板上置拱,坐斗外侧为外檐斗拱,内侧构成网目状藻井。殿内斗拱大致相同,层叠而上,内承梁架,外挑檐枋。顶部藻井造型,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八面皆用斗拱技法,左侧用如意斗拱,右侧斜翅和斗拱后尾向上重叠,组成网目,并向右旋转至顶,形如一颗硕大的旋螺,故得殿名。
  1941年,梁思成、莫宗江对旋螺殿进行田野考察,为整个建筑榫卯连接不用一颗铁钉的技艺而惊叹,为全殿无可挑剔的力学结构而叹息,进而在《中国营造学社》杂志七卷一期上,撰文礼赞旋螺殿“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又过四年,梁大师参与联合国大厦顶部设计时,借鉴旋螺殿殿顶重量完全由向上抬升聚拢斗拱承受的力学原理,大获成功,再次证明中国旋螺殿所蕴含的力学智慧和精湛的木匠技艺光耀千秋。
  而今,大师远去,多少故纸堆灰飞烟灭,李庄当年抗战救国的怒吼也化为沉寂。建筑并维护这精美旋螺殿的木匠、石匠、雕匠、瓦匠、漆匠到哪去了呢?他们来自何方,姓甚名谁?
  其实这些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共同的名字叫工匠。曾经,石、木、雕、瓦、漆、铜、铁、锡、篾、缝衣、制鞋……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和精湛技艺为农耕生活涂抹亮色。随着时光流逝,世纪更叠,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日渐式微,但无论如何,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应该如这精美的旋螺殿一样,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予以保护,并永久传承。
西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89713次访问,全刊已有1110359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