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
作者:王贵江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强调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党中央高瞻远瞩、擘画未来,进一步研究强调要推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重点谋划、明确航向。文化是精神生活的养料,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不断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文化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添彩。

做好传承,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下来传下去。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宝藏,成为世界文化百花园最独特艳丽的花朵,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文化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中华民族优异丰厚的文化基因。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做好继承和延续,使其成为中国儿女体内持续流淌的文化血脉,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养料。一是矢志继承好。要保护好“源头活水”,加大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摸排工作和文物的保护力度,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进相关法律法规落实落好,把保护文化资源作为紧要工作来做、头等大事来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课堂,开展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讲堂、出版文化读物,将文化资源用新用活用好,在社会上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二是砥砺延续好。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深入体察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表现形式,创造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以及抖音、哔哩哔哩等机构和平台,拓展传播渠道,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广泛受众;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寻找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共识点、利益交汇点、情感共鸣点,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内容意蕴。

做好弘扬,坚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民意入民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共识,是我国社会取得长足稳定进步的价值基础。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为满足人民精神需要、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装饰人民精神空间提供精神滋养。一是矢志弘扬好。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真意蕴、时代内涵、实践价值的研究阐释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其凝心聚魂、鼓舞斗志、引领风尚、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要创新表达方式、丰富传播载体、拓宽传播受众、加大宣传力度,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空气一般围绕在人民身边,成为人民群众的根本活动准则,做到合民意入民心。二是砥砺践行好。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成效的体现,要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实践、规划未来。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应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个人富裕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自我提升与民族振兴结合起来,始终做到与国家发展同向而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潮流中。

做好创新,坚持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活起来新起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变“现”的基础性工程,强大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因此,需要培育建设强大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优秀的文化产品装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娱乐空间,为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强营造多彩祥和的文化氛围。一是做好培育发展。要进一步深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以改革促协调,以改革促发展;要更好建设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服务效能,为繁荣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推动科技进步,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带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要建设新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文化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提供智力支撑;要坚持树立品牌意识,精心打造具有中国文化标识的国际品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亲和力、感染力。二是坚持创新创造。要进一步营造积极的创新创造氛围,更好激发文化市场的创新创造活力。要推动文化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尊重人民劳动成果,为文化产品创新创造创设风清气正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西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987次访问,全刊已有11102823次访问